人格的動力
* Jung相信生理和心理能量可以用同樣的原則加以說明,
(Principles of Equivalence and Entropy)
從物理學(熱力學)借用來的名詞概念,用以說明人類的行為動機。
* 熱力學的第一個原則是-熱平衡原則
當一定量的能量施展於一個活動的表現上,一個等量的能量將會出現在別處。
當應用於心理學上時,其意謂著:每一個心理系統,不論是實際上地或潛在地,都有一定量的能量。
而當一個心理功能不再需要能量消耗時,同樣的能量將會準備執行第二種功能。而能量的總和將維持一樣。
* 熱力學的第二個法則是-熵值法則principle of entropy
意謂:當不同溫度的物體相遇,熱會從較熱的一端流向較冷的一端等溫。
應用到心理學上則是:兩端間的差愈大它們產生的緊張就愈大對於導致的態度會越滿意,而且會持續越久。
另一種解釋是:一個人內在的衝突越強有愈多的心理能量會流向該衝突。一旦解決了衝突強烈的衝突情境會
變成緊張的平衡(一種相對穩定的態度)克服麻煩的障礙的愉快經驗。換言之,當我們戰勝了強大的對手後
的滿意程度會比打敗容易的對手來的大。
■the principle of entropy可用來說明大部分老人的價值穩定現象。
■ 年輕人在面質各種反對後,強烈的緊張會消褪心理能量會逐漸的達到一個凝固態度和意見的水平歷程。
■ 老年人所擁有的心理能量未必比年輕人少,他們只是將年輕人振盪的活動變成老年人的平衡的穩定。
因果論和目的論---Jung認為人類的動機源自過去的經驗和未來的目標。
* 因果論—目前的事見可以從過去的經驗找到源由。
Freud—對於人類行為的動機偏因果論。
Jung認為因果論不足以說明所有的動機。
* 目的論—目前的事件是受到會引導我們命運方向的未來目標和抱負所激發。(e.g., Adler)
* Jung認為人類的夢有些是源自早期的經驗,但也有些夢可以幫助人們對於未來作決定,就像
Jung所做的有關自然科學重要發現的夢 → Jung自己的生涯選擇。
前進和退化(回復)(Progression and Regression)
* Jung認為要達到自我實現,個體不只要適應外在環境,同時也要適應內在的世界。
適應外在世界,心理能量需要往前流動,i.e.前進(progression)
適應內在世界有賴心理能量的回流,i.e.退化(regression)/回復。
*Jung 認為要達到個人的成長或自我實現,前進和退化(回復)都是必要的。
「前進」使人對特定的環境情況有移至的反應;而回復在目標的成功獲得方面是必要的回退步驟。
回復能激發潛意識的精神力,它是在解決大部分的問題方面的必要協助。
單獨的「前進」或「回復」均無法導致發展。兩者任期一都會導致帶多的單利性適應和適應上的失敗。
但這兩者一起作用的話→激發健康人格發展的歷程。
* Jung相信回復(退)步驟在創造一個平衡的人格及著向自我時線的成長方面 是必要的。
三、精神力的類型論(Typology of psyche)
兩個基本態度:內向(introversion) v.s. 外向(extraversion)以及四個獨立的功能:
思考(thinking)、感受(feeling)、感覺(sensing)以及直覺(intuition)。
這兩者的結合→各種不同的心理型態。
1. 態度—包括內向v.s.外向。(一種具有特徵性方向的行動或反應傾向)
* Jung認為每人都具有內向和外向傾向,這兩者是互為補償的關係,就像太極圖中的陰和陽。
如果內向傾向是意識的話,那麼外鄉傾向就存在潛意識裡,反之亦然。
(1)內向傾向:帶有主觀導向的心理能量內傾傾向。
內向的人:將所有的偏物,幻想和夢以及個人化的知覺導向內心世界。這種人會以他們自己主觀的觀點,
選擇性的去知覺外在世界。
(2)外向傾向:心理能量著外,以致於這個人傾向於客觀病原離主觀。外向傾向的人:受到周遭事物的
影響大於內在世界。他們傾向於將焦點至於客觀的態度而抑制主觀性。E.g.強調實用主義,重視日常生
活的現實面。
*Jung認為很少人事完全的內向或外向,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在兩者的價值上應取得平衡。任一傾向均有
其優、缺點。
2. 功能—有四種功能(感覺、思考、感受、和直覺)
與上述的兩種基本態度(內向v.s.外向)結合可構成八種可能的心理取向或類型。
□感覺告訴我們「事情」是什麼。
□思考讓我們能夠確認它的意義。
□感受告訴我們它的價值。
□ 直覺讓我們能看到四周角落(around corners)並得到
有關「它」的之事而不需要知道我們是如何知道的。
a. 思考—一種邏輯的理智活動→一串列的觀念。應包括一個主體(思考者)和客體(所考慮的觀念)
* 外向性思考—並不是所有的客觀思考是生產性的。如果客觀資料缺少個人的解釋,則它只是過去已知
事實現,那就沒什麼原則性和創意了。
* 思考應同時兼具主觀性和客觀性。
* 如果思考受到主觀性的影響較大→內向性的思考。極端的內向性思考 →非生產性的神必思想,因為太
個人化,以致於對其他人是無用的。
b. 感受(feeling)—將觀念或事件加以價值化的歷程
* 在Jung的分析心理學中,「感受」只限於「情慾」(affective)的反應層面(e.g.我覺得對他很抱歉)
■Feeling 與 Emotion 的區分:感受的功能≠情緒。
(a)「感受」是每一個意識活動的價值化,大部分價值化是不具情緒 性的,但如果它們的強度增加到達到
刺激內在生理改變的點時,也會變成「情緒」。
(b)情緒並不限於感受,四種功能中的任何一種,只要強度夠強,都有可能變成情緒。
(1)外向性感受—利用客觀性資料進行價值化。不受主觀意見導引,但受到外在價值及廣被接受的判斷標準
的影響。
-- 在社會情境中感到從容自若。得體的社交辭令。人緣好,但對社會標準的遵從方面,則顯得表面的,
冷漠的,以及不可靠的。
-- 他們的價值判斷很容易有可辨識的錯誤環(i.e.思考不是很周密)。例如:生意人、政治家(政客)。
(2) 內向性感受—主要係根據主觀或知覺(個人化資料)判斷事物。
對不同形式的藝術評論。這種人有個人化的意識,沈默寡 言的態度,以及令人難以捉摸的心理
狀態。他們會忽略傳統的意 見和信念,對於客觀的世界幾乎是冷淡的,也因此,他們的人際關係是冷
漠的。
C. 感覺(Sensation)—接收物理刺激,並把這些訊息傳遞給知覺的意識。i.e.,感覺衝動的個人知覺。
不依賴邏輯思考或感受,而是在個人之內絕對的基本的事實存在。
(1) 外向性感覺—客觀的知覺外在刺激
—較不受個人主觀態度的影響
—e.g.校對人員、房屋的油漆工、品酒員、其他需要與大多數人一致的感覺分辨的行業。
(2) 內向性感覺—大體上受到個人對光、聲音、味道、觸覺等之個人主觀感覺影響。
—深受個人對感覺解釋的影響,而非刺激本身。
—對客觀現象賦予個人主觀的解釋,但還能與別人溝通。
—e.g.肖像藝術家
—極端表現→幻覺或令人無法理解的說話內容。
d.直覺—非意識功能的知覺。也是根據絕對的基本事實的知覺,但比感覺更具創意,通常會把意識上的
感覺加以增添或扣除其元素。
(1) 外向性直覺 --- 只是下意識的知覺外在世界的事實。
—因為強烈的感覺會干擾直覺功能的運作,所以這些人會抑制 許多感覺,並受到大塊(大體性hunches)
( i.e.不做精細辨識)與感覺資料相反的猜測之引導。
—e.g.發明家(必須限制令人分心的感覺資料並集中注意力於 客觀問題的潛意識解決。他們會創造出一
些內有包括一個需求的事物,但他人很少能瞭解到它的存在。
—這些發明家對於這些內在發明歷程的功能運作通常是沒有觀察的
(2) 內向性直覺-事實的潛意識知覺,基本上是主觀的-這些內在的事實通常與外在的現實很少/沒有是
一樣的,但它係 以心理現實的存在於潛意識裡-例如:神秘學者、預言者、宗教的幻想家、超現實
主義的藝術 家 -這些人對自己的動機並不瞭解,但深受這些動機所驅使
*以上的四種功能係以階層排序,有所謂superior位階,次級位階, 而另外兩個則為inferior位階
*Jung認為思考和感受是理性的功能。因為它們需要推理和判斷。兩 種功能都是根據經由分析和綜合
感覺和直覺而得的原始資料,做演繹 ->引出結論。所以兩者都包含推理歷程。思考需要理智的決定,
而感受則是價值判斷。思考和感受總是理性的,但是其後的決定和判斷,則未必是有效的或合理的
*感覺和直覺系屬於非理性功能,不遵循推理法則,對資料的立即知覺並不需要推理或判斷
*經由感覺和直覺而得到的事實,與理性的功能無關,它們自有絕對性的存在
*大部分的人在面對一個情境時,都只會有一種支配的/優勢的功能。只有少數非常成熟的人會具備三種
功能
*理論上,一個達到自我實現或個體化的人,這四種功能都會有高度的發展
*這四種功能就像是指南針的四個點,而the self位在中心點,正指向某個方向,但需用到所有的四個
點作為引導
- Mar 10 Fri 2006 00:34
人格的動力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