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同樣由深呼吸啟動接下來的工作,老師用了直立的三角式讓大家體會,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閃閃發亮的五芒星,我們所需的一切都在星球中,我們本身就是圓滿的…
開展的雙手,支撐著會有些緊繃,非常有助於蝴蝶袖的消除。切記要打開胸廓,肩膀放鬆。也可用芭蕾的手勢,手臂支撐住,雙手微微往前如同抱著一個大球般,雙腳與肩同寬,伸直站立。
----------------------------------------------------------------------------------------------------------
由於上次的講座之後,有同學相當認真地回去做了自由書寫,遇到一些困難,覺得寫出來的東西,找不出什麼關聯性,也串不起一個故事來。因此,老師先從處理這部份開始。
要開始自由書寫前,先來了解為什麼要寫/說。
☆ 這世界是怎麼出現的? 我心中的意念,造成這個世界。
但是,一個人有這麼多想法、意念,再加上身邊許多人的交結,很容易阻塞,在我們心中會產生許多的結。
當我們與人發生衝突時,其實是個提醒,提醒你心中有結了,要去面對、想辦法解開它。因此,我們會用說的、寫的、畫的、唱的、跳的,去紓發。
有些人在生氣時,會講不好聽的話,罵髒話。通常講不好聽的話是因為心中的憤怒要出來,而我們的直覺反應是將怒火丟到對方身上,以為這樣就解決事情了、就舒坦了。但對方其實很無辜,因為真正引發你憤怒的東西,在你自己的內心深處,對方只是在幫你引出來而已。
在自由書寫時,一開始可能會寫一堆髒話、罵人,那都只是前期的釋放而已。當你靜下心想到什麼寫什麼時,有人寫一寫就懂了;有人寫了兩個禮拜,還是在罵人 (紓發情緒),這時會建議去照照鏡子,仔細地看著自己的臉,尤其是眼睛。人的外型會映照內在的狀態,例如兩頰上長了肝斑,就是在提醒我們要注意“肝” 的問題與照顧,而看著眼睛,看著看著,你就會看到真實的自己,看到自己本來是怎樣的人,本來就是個好奇、活潑、溫暖的存在。
今天的回家功課,請好好回家看鏡中的自己
有時候某些話是在用力表達不爽,將它釋放過後再重新面對,看穿對方,不需要再糾結在其中。當我們有負向情緒時,我們可以對自己說話,先敲開自己的心門,而不是去處理對方。
老師這時說了一段話,我覺得很有意義:
“情緒” 就是自己的孩子,不是去掐死他,而是放他自由。
在自由書寫中,清理完情緒後,也可在其中寫下自己的願望,就如同吸引力法則一樣。自由書寫的文字收好,不要丟棄,可在一段時間後再拿出來閱讀,也可繼續書寫下去。
有同學詢問老師,長輩有許多的害怕和擔憂而且會來干涉晚輩的生活,該怎麼辦?
老師回答:
首先,要先顧好自己,當你沒有能力的時候,容許對方自己處理自己的狀況。
再來,先活出自己的品質,當你活出你自己時,才有可能帶領別人去過更好的生活。
自由書寫的時間最好是晚上能夠充足的休息,早上早起一個人時安靜的書寫。
Jasmine 同學分享自由書寫的經驗,她曾每天早上花兩小時書寫,真的對自己很有幫助。她也分享了幾本有在教導自由書寫的書目: “創作即療癒的旅程”、”狂野寫作”,也有相關的課程如 “寫畫曼陀羅” 等,呂旭立基金會也有這類工作坊。
也感謝佩璇老師分享了英文的版本,推薦給喜歡自我探索和語文的朋友:
Natalie Goldberg 的 Writing Down the Bones 《 心靈寫作 》
及 Wild Mind: Living the Writer's Life 《 狂野寫作 》;
Julia Cameron 的 The Artist's Way: A Spiritual Path to Higher Creativity 《 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 》
若是在自由書寫上不知如何開頭,也可使用一些起始句來幫助開始,如: 我記得…,我不記得…
而這一段談話,讓我想到莫文蔚的歌-「愛」:
你還記得嗎,記憶的炎夏,散落在風中的已蒸發、喧嘩的都已沙啞
沒結果的花,未完成的牽掛,我們學會許多說法來掩飾不碰的傷疤
因為我會想起你,我害怕面對自己,我的意志,總被寂寞吞食
因為你總會提醒,過去總不會過去,有種真愛不是我的…
燕同學也分享著,她的開始是從書寫孩子的生日故事開始的,從起初的不知如何下筆,到最後慢慢的寫下自懷孕、生產、出生後的點滴,而到後來可進展到,帶著孩子到某間餐廳,模模糊糊的印象告訴自己也曾來過,也將她帶回過往親戚帶著她來這玩耍的記憶,而回過頭來感謝。這過程增添不少溫暖,帶給自己、也帶給別人。
其實,這些都是感受性的訓練。
人生中許多現在正在面對的困境,或許在回想過去的過程中,會從中得到解答。
當我們覺得某件事情 “我不行” 時,有兩種態度,一則接受我暫時還沒準備好,承認我現在的狀態就是這樣;二則開放自己,知道沒所謂不行,我的內在都有答案,只要我願意,我就行。
這可回過頭來看孩子的教育。我們常在說,如何教導孩子,如何開啟孩子的領悟力?
1. 可先放鬆,練習運用身體的能力
2. 長時間浸泡在這個環境中,有一天孩子會突然打開其領悟力
而大人就要有我能不能給孩子這個環境的體悟,再則,好好清理自己才有辦法轉變環境。大人最重要的工作是“保護幼兒”,等待他的開啟~
而當孩子長更大時,就沒有幼兒這麼單純,往往因為大人的介入、強加價值觀在其身上,而偏向某個方向。
課堂上有真人實例: 本來小時是個很自由的孩子,自由到無所限制,到處闖蕩也形成不少身體的傷,長大了、嫁人時又進入極度不自由的環境,並且是會讓她變得因為懼怕而畏縮的。這個反差,可能造成三種狀態: 1. 成為她這輩子去了解為什麼如此的動力;2. 仍我行我素,不管別人;3. 因為被限制而內縮。但不管是哪一個,其實都是要她去找到,我在這裡面該如何解脫出來的課題。
一般而言,幼兒很容易和別人連動 (因為他本身就是處於開放的狀態),但自己也流動得很快,因此不太會有情緒卡住的狀態。當一個孩子卡住時,可能是因為:
- 天生面對事情比較脆弱
- 家人的對待方法
- 身邊所有人都卡在那個情境中
小孩還小時,不知道如何處理,這時就需要大人協助,可以讓他做做手工、搓搓羊毛感覺溫暖,或者煮一鍋香氣四溢的湯品,溫溫熱熱的喝下,就可以讓他從卡住的地方離開
--------------------------------------------------------------------------------------------------------
進入這週的主題 - 家事與手工
老師先請大家分享大家做家事的感受與經驗
聽著大家的感受,有的是不喜歡的;有的是為孩子做的;有的是做了然後覺得能夠在乾淨、美麗的空間下喝杯咖啡是喜悅的;有的是亂到一個臨界點後會起身去整理;有的則是因為心情煩躁而去做,反而得到平靜。
而會有這種種的情境,通常會跟自己的媽媽有關聯,不是承襲媽媽的模式,就是因為覺得媽媽辛苦而不想重蹈覆轍,但又可能在不自覺中又複製成為媽媽的樣子。
老師分析上一代女人的狀況有兩種: 1. 本身就特別勤快,特別有整理、美觀環境的天賦或才華,但老了沒體力了,但卻仍然像強迫症般非做不可,這時可以請她放過自己,接受有點亂也沒關係;2. 因為女人有特定角色模式而做
而當家中變成堆滿雜物的垃圾場,也有幾種不同的成因:
- 出生就完全沒有頭緒,不知如何去整理
- 在外表現很好、光鮮亮麗,但回到家不想處理內在
- 覺得亂沒有關係,但仍然還是偶爾會整理
- 看到內心後再去整理 (有時反而會抓更多進來,逼迫自己面臨爆炸點)
- 跟自律程度有關
- 有時候是抓住過去事物不放的執著和惰性造成
“物品” 與 ”家” 都是自己的延伸,整理的好處,是在清理的同時,也將內在的紊亂、紛爭,丟出去清理。
另外,家是共同的,在其中我們要學習尊重每一個人。
而手工也是如此,現在很多人會有一種狀態,當我沒辦法把自己收拾好時,我就會進入手工去療癒自己,在做的當下讓我心情平靜、愉悅,但往往這也是災難的開始,因為我的內心沒有處理,所以會抓更多的東西、買更多的材料來堆滿我的家,而同時,也就越躲入手工中,不真的去面對自己。
而某些人對於做家事這件事覺得很煩,有可能是小時候的記憶連動,也有可能是缺乏動手做的動力。
老師建議可以去看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整理的奧義,就是要把自己身邊的環境稍微整理得舒適一些,增加每天心動的感覺。在心動物品的圍繞下,生活就能變得幸福。當我們把不要的東西清除,美好的東西才能進得來。這也跟自由書寫的奧義不謀而合~
有同學詢問關於說故事的方法,是否完全不能有表情、情緒聲音?
老師回答:
- 要講故事前,應該好好的將故事讀進心裡,再如實的說出來
- 要注意,大人的感覺不一定是小孩的感覺,不要把大人對故事的評價,加到孩子身上
- 小孩,應該是被故事吸引,而不是被聲音表情所吸引,為什麼需要用誇張的口氣或表情去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呢?
- 在上述前提下,因故事內容而生的聲音、表情,有何不可呢?
下週,老師會當場示範,並對照給大家看,怎樣是如實的說著故事。
這週鈎針的進度為學看織圖,並指導短針減針、短針加針、長針減針、長針加針、做珠珠的針法、玉針 (水滴型)、爆米花針等。而功課則為織ㄧ整片圍巾,老師下週再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