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由於泉源幼兒園有戶外教學活動,因此來的媽媽較少,老師乾脆就輕鬆地跟我們聊之前談論的,如何說故事及前幾週未完成的話題。

 

跟孩子講故事,可以講自己的生命故事,也可以從故事書、繪本、傳說、神話、歷史等來源得到故事的內容。當故事內容並非來自自己的生命史時,通常就需要好好地反覆讀過、先讓自己全身心地進到故事裡,才有辦法信手拈來,也才有辦法不用表情、誇張聲音來吸引,而讓孩子跟你一樣自然地投入在故事之中。

 

當我們看繪本時,因為有圖像在旁,有的繪本作者會很詳細的描繪、幫你設想許多,此時,讀者可在其中 “發現” 細節。

有些繪本,則用簡簡單單的線條、或圖案,就將故事內容交代了,此時,讀者要在心中 “創造”。而華德福娃娃 (尤其是幼兒期使用的) 不加五官,原因也是如此,讓孩子能在內心創造與情境搭配的不同表情,而不侷限在僵固的表情中。

 

如: 同心華德福的手工老師 (yean) 畫了一本小書 – 『我總是得下定決心,才能來到你的面前』,裡頭的內容、圖案、線條都相當簡約,但反覆閱讀後會發覺內容蘊含著宇宙的奧秘 (可看下方連結,裡頭有慧君老師的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36945423000133&set=a.846205308740813.1073741848.100000540550444&type=1&theater&notif_t=photo_reply

 

一般,華德福團體在說故事時,通常會先背起來,熟悉內容後再說給孩子聽、或者用偶戲扮演著。但不管是背與不背,就算是拿著書唸給孩子聽,只要你在內心能真正去經歷、進入故事中,再用自己的話說出來,不管是哪種形式都是可以的。

 

不論用偶戲、懸絲偶、皮影戲、布袋戲等演故事的方法,觸動心靈的地方都不同,老師建議大家可以多帶孩子去體驗不同的演出。

 

感謝小育,在現場示範了 “根小孩” 的故事。難為她,這故事真的好長唷,不過內容真精彩,可以想像好多畫面,沉浸其中應該也可輕易描繪出各季的景物。這是很適合給七歲前孩子聽的四季故事,四、五歲的孩子可能需要縮短一些篇幅,而在春季時,可以講到春天根小孩打扮好一切走出洞穴、繁花盛開的場景即可打住。

 

我自己發想,或許可以在每一季都從頭講一直講到現在的季節,就好像續集一樣,可以連貫起來,孩子也能從中感受到每一季不同的場景、變化。

 

在說故事前,先由歌聲開啟故事,由優美的歌聲觸動之後,可以作為一個分割,先把所有事情放在腦後,全身心靜下來享受接下來的故事。而故事中也可用一首短短的歌來畫龍點睛,通常孩子會特別期待故事中的歌曲~

 

同學們分享著自己講故事時跟孩子互動的狀況。她講了一個雷公打浪費的人,一開始孩子並不理會,但後來她跟孩子分享,這個故事是她的阿嬤在什麼情況跟她說的,就將其轉換成她自己的生命故事。孩子反而在聽了這個生命故事後,默默的把自己的飯菜給吃完了。

 

老師分享,在孩子心中並不是接收著雷公會打 “浪費的小孩” 這件事,而是 “雷公” 代表一種正義感的原型,他提醒著 “我” 應該做好自己的責任。

 

諸如此類,中國的 “那吒”,西方的 “海克力斯” 都在描述力大無窮、內心有難以壓抑的力量,有著極大的情緒、衝動 (通常是火相的孩子)。當我們對這樣的孩子講這類的故事時,故事中有著因為做了什麼而需要做什麼來挽回 (被處罰)、要完成什麼樣的任務 (周處除三害也有類似的作用),有時候會後悔,也有時候會努力的去做正確的事情。孩子會有 1. 被大人看到的感受,2. 我被承認,3. 這就是一種個性、特質的原型。4. 也會回頭自己想想該怎麼做

 

我們自己也都會有這種時刻,也可以說內在有好多種不同的精靈在作用。不過,人生都在走一個過程,就是了解自己的每個個性,再從中調整我們的生活。

 

而講到處罰這件事,有同學分享,有時,孩子因為想要享受某件事,而得承擔某種後果,而在承擔後果的時刻,又露出一種被大人處罰的感覺,那該怎麼辦?

 

老師提點大家:

  • 這種被處罰的感覺是孩子的嗎? 還是媽媽覺得的 (生命過程中的感受?)
  • 當孩子很想試試看某事時,請他認真的體會那件事的滋味,也是他能負責的一部份
  • 這件事對孩子、對大人的意義是什麼,都要去檢視看看
  • 我自己的情緒要表達什麼,好好看清楚,孩子有他自己要面對的功課,不是我們能分擔的
  • 若是一個很閉俗的孩子,當他好不容易提出一個想要時,請盡量滿足他
  • 好好地說話,孩子除了話語的內容外,是可以感覺到背後的情緒的
  • 重點是心與心的對話,語言只是表象。

-------------------------------------------------------------------------------------------------------------- 

這週,在深呼吸過後,老師請大家靜默、專注的走路,將腳跟踏穩後,一吋吋地往前,並讓五根腳趾頭穩穩地踩在地上。也可在安全的情況下,閉上眼睛去感受那移動。

 

在好好走路後,大家分享著,原來平常走路時很少意識到腳指頭的存在,也有人不太習慣腳指頭的踩踏,起初還會有站不穩的感覺,當腳趾著地時,為了平衡還會將五指打開。

 

其實做這個練習的用意是希望大家能夠感受到

  • 將呼吸與穩定結合在走路上
  • 整個身體的運動、移動
  • 尤其是閉上眼睛時,我們的走動不只是身體的動,而是心在引動
  • 感受到與環境的關連,可保持覺知 (周遭環境的變化、地上的生物) 及對自己的保護

記得禪宗也有所謂的走路禪,我很喜歡一句話: ”你的腳充滿覺知地接觸大地,而你則堅定地到達此時此地”。與大家分享~

 

有人有拇指外翻的問題,其實用這種方法去接觸地面是會疼痛的 (骨頭直接著地),但要相信人就是個不斷變形的動物,雖然拇指外翻、長久變形,但只要持之以後的按摩,還是可以變回來的。 

--------------------------------------------------------------------------------------------------------------- 

手工→ 家家酒→ 扮演

 

小孩的手工和大人很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孩子覺得他自己就是上帝,在不受干擾下,他會做出各種嘗試,試著每種物品的功能、挑戰物品能做的任何事情,將不同的東西拼在一起,基本上他與世界是合一的,在這裡嘗試著各種可能性。所以對他而言,東西不是 “壞掉”,而是 “變形”。

 

因此,大人最好給孩子一個能盡情創造的環境,危險物品、珍貴物品請先收好,在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能力控制自己的動作、力氣時,玻璃等東西最好先不要讓他拿。

 

當孩子可以控制時,仍有很多破壞的行為時,大人不要去強調 “不” 要打破,”不” 要打人,因為孩子的思考中,沒有前面的 ”不”,而是聽到打破、打人等字詞。另外,大人使用東西時盡量更用心地使用,這樣也會連動孩子去細心地使用物品。

 

孩子有破壞的行為、憤怒的情緒時,大人往往得好好地去了解。很多時刻,是因為孩子 “不知道” 如何用口語表達,或覺得別人應該要知道我的想法。

 

此時,可靜下來好好地傾聽孩子,問問他: 怎麼了,要不要說出來呢?

往往越敏感的孩子,越會覺得 “為什麼都沒有人懂我”,在超敏感的孩子身上,有時候連一根針掉到地上,對他來說都如同火山爆發一樣。面對這樣的孩子,除了協助他表達外,還要給他除了掉那一根針外,這世界還有別的事情在發生,可以把眼光移開。

 

而會打人的孩子,找出為什麼打人的原因,除了口語表達需要協助外,還可以輕輕的、穩定的帶開他,將他帶離那個衝突的場域即可。


--------------------------------------------------------------------------------

慧君老師補充 (超精采,必看)

「孩子聽童話 內心真正聽到和經歷的是什麼」

 

這次講座比較隨興,不過我自己收穫特別多,特別是小孩聽故事,到底聽到的是什麼。

 

以前帶領我們家長的老師們總是說,小孩聽到的跟大人不一樣,所以請不要用自己的情緒和感覺去判斷故事,保留原汁原味,讓故事的美善在孩子心中種下種子。我總覺得這樣講不夠充份,另方面我雖也明白故事裡各種象徵和寓意,會對應到內心裡各種意識,所以不該更動故事,但是這次除了故事向來帶給人們的感動,我也很清晰地感應到,這過程到底是什麼。

 

有位媽媽提到,"講自己的故事" 對孩子很有幫助。跟小孩說浪費食物雷公會來打人,小孩不信,而且照樣不肯吃,媽媽便講了阿媽所說的雷公故事,沒想到聽完,孩子竟默默地吃完飯收拾。在那瞬間,我直接經歷孩子的過程,孩子聽到的不是表面的 「雷公會處罰別人 (好可怕),我怕雷公處罰所以才吃飯」,而是雷公在我們內心對應到某個負責任的意識。故事裡各種象徵,透過情節的排列組合,重整了孩子的內在秩序,有點像心裡的雷公牽著孩子的手,於是孩子從內心出發,在生活的戲劇裡,自主做好該做的事!

 

戲劇,生活的戲劇,就是加強版的故事!這跟用心畫曼陀羅或放鬆念真言,瞬間把散亂的內心,直接重新排列組合好,是同樣的道理。傳統童話和經典故事,正是由這內在秩序裡生出,因此自然會對散亂的心具有效用^^

 

而大人為何只能聽到表面的言語呢?


因為,我們已經不像孩子能直接感受。真正用心聆聽,我們或許也能享受一點氣氛,但已感受不到內在秩序的重整,又傾向於用頭腦去批判表面的故事情節,以自以為的各種未轉化的成長 (受傷) 經驗,去評斷故事的不合理。( 請仔細回想,生命這個故事形式,其實哪一天合理過?合理只是我們的擷取、想像和自以為是、自我安慰^^)

 

婚前曾經大力批判格林童話,這是因為我開始接觸童話時,已經很會運用語言和邏輯,並沒真正浸在故事中,但另方面又深受童話、神話、傳奇吸引,雖然自己當時對李維史陀的結構主義人類學、榮格從精神分析角度對神話的研究、坎伯的神話學,略有涉獵也很快就懂了 (還都拿來解析電影和宮崎駿動畫),可是總是沒能真正和聽格林童話的經驗相結合。

 

生了孩子,願意接納故事的本身,但是存保留態度。直到後來,才真正開始經歷孩子聽故事時內在經歷了什麼,憶起那些我們逐漸長大而遺忘的事 (華德福學校到高年級繼續講故事,保留孩子的內在記憶,這是原因之一)

 

所以啊,像仙履奇緣的媽媽那樣,臨死仍相信神仙教母和內心力量,是很關鍵的。不然,念故事,就真的只會帶來情境的享受,後來會忘了
去感受內心秩序的重整,並堅定地重新投射出,自己真正要經歷的人生。

 

順帶一提,那天出教室,見一紋白蝶困在走道,不斷撲玻璃。我伸手跟祂說,我帶你出去,祂便伸出腳走上我的手指,靜靜停留。

 

我們走到門前,看到玻璃,祂又想飛出去。我說還沒到,先上來,祂又停上來。這次,直到我手完全伸出門外,祂才飛走 (還跟我說,謝謝)

 

童話說的事情,才是真的,我們目前以為的生活,

 

是我們自己用魔法限制住自己啦。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劉慧君 手作 兒童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鄧小蠻 的頭像
    鄧小蠻

    鄧小蠻幸福人生

    鄧小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