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幸運,能夠得知這個活動,其實這是三位老師,濕水彩、泥塑與木工老師 (親子) 合開的體驗課,一方面讓大家體驗這三種不同的藝術,另一方面也為了接下來的開班作簡介。
開場,先由 The river is flowing 帶大家進入流中,這是一首美洲原住民傳唱的歌謠,溫暖、好聽。
The river is flowing, flowing and growing.
The river is flowing, back to the sea.
Mother Earth carry me, the child that I will always be.
Mother Earth carry me, back to the sea.
進入濕水彩
這算是我第二次畫濕水彩,第一次畫得很隨性,因為老師也只有下了一個指令,就是使用三原色,不分筆觸、沒有技巧,直接畫就對了。
所以就真的很隨意地畫了一張
而這次,帶領的涵芳老師,仔細地一個步驟、一個步驟,讓大家體會濕水彩中三種色彩精靈所內涵的因子,隨後,兩兩混色後又帶著什麼樣的元素與精神進入新的顏色中。
混色的結果,成人應該都知道,但混色的精神,大家倒是可以好好思考、體驗一下...
上面這兩幅畫,很有趣。這兩張都是還沒混色的時刻,但很明顯的可以感受到,兩張擁有的精神很不相同。左方的顏色、飽滿、濃艷、奔放,右邊的濃淡不一、感覺是一筆一筆雕琢出來的,並試圖去加深其色彩的濃度。反應在這兩個人的個性上,也相當鮮明,左方作畫的主人,火相特質明顯、動作迅速、表現出來的行為、自信度相當高,這也在濕水彩中表露無疑。右邊大家應該猜得到就是我,一方面這也是我的第二次,還不知如何掌握濕水彩的濃淡,但就因為缺乏技巧,因此可明顯看出,我的性格,小心翼翼,一開始輕輕點畫著,再慢慢加入、深入。
而濕水彩的有趣之處就在此,沒有所謂的好壞,但濃烈之人,如何學著輕一點、慢一點,如何能夠不失控;而清淡之人,如何學著大膽一些、深入一些,去改變那個狀態,慢慢地尋求平衡。
我也漸漸能了解,為何要讓孩子去畫濕水彩,其實這是在潛移默化下,讓孩子去觀察、體會,並靠自己的能力去調整、平衡。
泥塑初體驗
摸到泥塑土時,第一個畫面就跳出上土壤調查時陳尊賢老師的臉 XD,這就是 clay 嘛! 但摸過歸摸過,我這城市鄉巴佬真的沒有以玩的心情玩過泥巴耶。握到泥塑土時,整個是沉重的、紮實的,慢慢地用手的溫度將其軟化,用一點力度將其揉順、抓型。
今天的主題是 "人"
先捏一個保齡球瓶,有趣的是,一個完全沒有四肢、面部表情的保齡球瓶,經過手捏之後,居然有與心共鳴的感覺,似乎它接下來的形象已顯現。
接下來將手抓出來,似乎就有了情緒感。
上面這三個有手的小人,是否已有情緒表達出現了呢?
等人形捏好之後,老師 (陳鈞佩) 請有時間的人,可幫自己創作的人,加入一些陪伴物,讓畫面更完整。
我也沒想太多,就在我手上的人的手上加一個強褓中的嬰兒,一隻偎在腳邊的貓咪,和一個小搖籃。而感覺那看著手上嬰兒的人,似乎不是很開心,我後來才想到,阿~ 原來我人去上課了,心還掛在家中發燒的兔寶身上。儘管我去上課是開心的,但內在影像還真的是騙不了人的。
華德福幼兒藝術中,有使用濕水彩、泥塑、木工,其中濕水彩與情感有關,泥塑與木工則與意志力相關,真的是有其道理。本來畫濕水彩的感覺是美美的、虛無的,但一摸到泥塑土,人馬上就落地了,你得紮紮實實的捏塑著、控制力道、實際觸碰著這個媒材。而沒有顯著表情的泥塑,又可以讓孩子有著無限的想像力,同樣一尊泥偶,心情不同、表情就不同了。在孩童玩耍的情境中,它可以千變萬化著,不拘泥於單一表情、樣貌,而使孩子更能自由揮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