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硬體結構: 五臟六腑


五臟六腑是中國人用了幾千年的一個名詞,就是指人體內的主要器官。
“臟”是指實心有機構的臟器,有心、肝、脾、肺、腎五臟,“腑”是
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腸、膽、胃、大腸、膀胱等分別和五個臟相對應的
五個腑,另外將人體的胸腔和腹腔分為上焦、中焦、下焦為三焦,是第六個腑。

人體的十一個臟器各有一條相對應的經絡,加上心包經,也就是心臟和心臟外層
的保護膜之間,稱之為心包,其相應的經絡稱之為心包經。再加上人體軀幹前側
的任脈和後側的督脈,一共有十四條主要的經絡。其中彼此之間有錯綜複雜的關
係。例如每一個臟都相對應於一個腑,心臟對應著小腸;肝臟對應著膽囊;脾臟
對應著胃;肺臟對應著大腸;腎臟對應著膀胱;三焦則對應著心包。

除了臟腑對應的關係之外,臟器之間還存在著相生相剋的密切關係,古人將之以五行理論整理後,再依各個臟器的特性予以對應到五行之中就得出了: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

五行關係中,講究的是平衡,如果五臟中的任何一個臟器的能力較其他臟器強或弱,就會破壞這種平衡。如心火太旺的症狀,有可能是心臟自己的原因引起的,例如夏天天氣熱,這個季節自然容易產生心火太旺的症狀,但是冬天腎氣不足時,水剋不住火,也會造成心火太旺的症狀;春天肝氣上升時,也會因為木生火而造成心火跟著也旺的症狀(摘自人體使用手冊)

臟腑十二經穴起止歌

手肺少商中府起, 大腸商陽迎香二, 足胃頭維厲兌三, 脾部隱白大包四。
手心極泉少衝來, 小腸少澤聽宮去, 膀胱睛明至陰間, 腎經湧泉俞府位。
心包天池中衝隨, 三焦關衝耳門繼, 膽家童子髎竅陰, 厥肝大敦期門至。
十二經穴始終歌, 學者銘於肺腑記。

十二經穴,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所屬的穴位。共309穴。有人把此編為

十二經穴位詩:

少商湖海一漁翁,魚際太淵任轉蓬,漫道經渠不可測,還叫尺澤起蛟龍。
商陽茅屋二三間,合穀陽溪第幾灣。九曲池邊雲影談,港天星鬥浴波瀾。
秋風曆兌內庭西,陷穀衝陽過解溪。三裏未知何日到,幾番翹首歇思齊。
隱白雲中一老僧,大都離俗少人憎,幾回太白商丘過,汲取陰陵泉幾升。
少衝少府把師班,兵馬神門得勝還。靈道戰書前日發,而今少海已歸山。
浮萍少澤任東西,前穀淵源統後溪,脆骨又逢陽穀澗,交流小海欲傾提。
茅亭結起至陰邊,通穀浮雲四望煙,束骨近同京骨峙,昆侖逐與委中連。
秋高閑眺湧泉邊,然穀太溪豁眼簾,複溜一帆陰穀去,江山覽勝碧連天。
中衝孤雁徹雲霄,幾度勞宮故寂寥,轉過大陵來間使,深淵曲澤莫招搖。
關衝桃李掖門栽,中渚陽池次第開。花落支溝香滿澗,一天井字蝶飛來。
竅陰別後恨相牽,幾俠溪臨泣杜鵑。懷抱丘墟情未畢,煩君陽輔寄臨泉。
雲霞煙鎖大敦峰,忘卻行間轉太衝。坐望中封無路入,曲泉行水聽蹤蹤。


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具有表裏經脈相合,與相應髒腑絡屬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也稱為“正經”。

十二經脈的體表分布規律: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於頭面、軀幹和四肢,縱貫全身。六陰經分布於四肢內側和胸腹,六陽經分布於是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幹。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規律是,三陰經上肢分別為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心包經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後,下肢分別為足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後,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至內踝8寸以上,太陰交出於厥陰之前。三陽經上肢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後,下肢分別為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後。十二經脈在軀幹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陰腎經在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0.5寸處;足太陰脾經行於胸中線旁開6寸,腹中線旁開4寸處;足厥陰經循行規律性不強。足陽明胃經分布於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足太陽經行於背部,分別於背正中線旁開1.5寸和3寸;足少膽經分布於身之側面。

十二經脈表裏屬絡關係:十二經脈在體內與臟腑相連屬,其中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腑絡臟,一臟配一腑,一陰配一陽,形成了臟腑陰陽表裏屬絡關係。即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裏,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裏,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裏,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裏,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裏,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裏。互為表裏的經脈在生理上密切聯繫,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治療時相互為用。

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

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陰經與陽經(互為表裏)在手足末端相交,陽經與陽經(同名經)在頭面部相交,陰經與陰經在胸部相交。

十二經脈的流注順序:十二經脈的流注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陰陽相貫,首尾相接,逐經相傳,到肝經為止,從而構成了週而復始、如環無休的流注系統。將氣血周流全身,起到濡養的作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鄧小蠻 的頭像
    鄧小蠻

    鄧小蠻幸福人生

    鄧小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