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堂講座因為本人去參加芙爾沛發聲法而請假,幸好,成長班上仍有很有心的媽媽做了詳細的紀錄,而能將這講座完整保留下來。感謝~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591476747805769&id=1434390436847735
--------------------------------------------------------------------------------------------------------
這週較晚上山,抵達時,老師已盤腿坐在圖書室的木地板上,與各位媽媽們談起孩童遊戲中的糾紛。
孩子常被打或打人之間,內在發生了哪些事情?
當一個孩子常處於被打狀態,有時候是因為他自己本身有事情悶在心裡,藉由被打之後而大哭、進而發洩出來。通常,家長在這種情況下,會發怒、指責對方孩子,擔憂自己孩子不知保護自己。但在此時,最該做的仍然是將自己從這內心不穩的情境中抽離出來看自己。通常,家長在自己內心也有著曾被欺負的內在小孩,糾結於某種情境中,在家長解除自己的結後,通常,孩子被打的機率也會降低。若已解除自己的結,但孩子被打的情況仍未改善,適時地提醒孩子如何保護自己也是必要的,如遇到這樣的情況可以先跑開、請大人幫忙…。通常被打的孩子也有某些特質,可能反應比較慢,可能比較退縮,可能也不太在乎,或者因很想跟對方一起遊戲,而寧可委屈自己。因此要視孩子的特質來加以引導。
會打人的孩子,通常這樣的孩子對環境比較敏感,但由於他表達不出來,無能去處理,因此以焦躁、防衛的姿態去應對。因此大人應該去觀察,環境中是否有引發讓他不舒服、缺乏安全感的環境。而大人的處理方法,可以將環境弄得舒適些,不要糾結於他打人的行為,但可跟孩子說這樣做對方會不舒服,我們可以怎麼做。要記得,這樣的說,並不是一次就能見效的,有時得重複好幾次,直到孩子行為能改變為止。也有的孩子是因為粗線條,動作太大,並不是故意去踢或拍打到別人,家長可先好好觀察再進行處理。
有些孩子會毫不過濾,將別人的動作、行為全盤吸收,再表現出一些不當的行為。這樣的孩子不太有界線,比較處於合一的狀態。他對於許多事情都不太介意,就算被拍打也不太在乎,很容易被大一點或比較有主控性的孩子操控。甚至,等她長出自己的力量會去拒絕某些操控時,反而將這些曾加諸於己身的行為學起來,去作弄別人。
這時,若家長能再放手些,其實反而可以讓這樣的孩子完整經歷權力慾、控制慾,然後體會到如何調節這些慾望與給予所得到的喜悅能夠平衡。
而老師和家長能扮演的角色,一是讓這樣的孩子知道人我之間是有界線的,二是在她心中種下一個種子: 以前你被人家控制有什麼樣的感覺,那你現在做的事情跟那個人有沒有不同? (這樣就好,不用繼續討論,讓孩子自己去醞釀)
大人在跟孩子說這些時,內心一定要是溫暖的、不帶評價的,不是用指責的方式。平靜的看著孩子的眼睛,有時孩子會自己說出來,沒說也沒關係,大人說出內心的話。
有時候,大人會糾結在,孩子有了委曲,為什麼都不會表現出來、講出來。或許孩子本身並沒有糾結,反而大人自己因此引動而擔憂、生氣。那內在的原因,是否是大人在氣自己,這孩子怎麼跟我一樣笨。這時,請去解決自身的傷,而非要求孩子活出與自己不同的品質。
其實大部分孩子哭鬧時,只是希望大人能夠知道他,只要看著孩子眼睛,平靜地跟孩子說我知道了,往往孩子就平靜下來了。孩子只希望大人能靜靜地聽我、靜靜地接納我。
而有些遭受不當對待悶在心裡,仍繼續跟操控者一同遊戲的孩子,其內心可能處在“我怕以後不能再跟她們玩”,而孩子很小時,也有可能是很想知道為什麼他們要做這些事情來對待我,他想找出答案來,因此繼續處在那個狀況裡。這時大人要敏銳些,並且教導孩子如何求助。
一些大班的孩子,開始會搞小團體,排擠他人。這種團體的帶領者,通常是火象的孩子,這時父母、老師要能觀察到,從各種活動、故事中去滿足各種氣質的孩子。
例如: 某孩子常在課堂上跟老師作對,在課堂外搞小團體作弄別人。我們得去看帶頭的孩子背後有什麼不滿足。
- 有領導慾沒被滿足
- 用手工讓這樣的孩子的手動起來 (他可能有某些不擅長的地方,轉而從他能操控的方式去得到那樣的滿足),因此老師可以補強他不擅長的地方,讓他因此得到成就感
- 做出來的東西可以送給小弟弟、小妹妹,學到分享,也可展示在教室,讓大家欣賞
- 當教室小組長、小幫手
- 其實孩子只是希望被看到、被聽到、被接納
- 溫暖、平靜地看到孩子,傾聽他的話
當孩子有摳指甲、吸手指等行為時:
- 小孩自己找到的某種舒壓方式
- 用手染布做揹巾抱手作娃娃,在睡前抱著這娃娃直到睡著
- 找別的方式紓壓
- 媽媽親手做大娃娃,給孩子溫暖及擁抱之物,讓孩子能夠回想幼兒時期被擁抱的溫暖
手作娃娃一般的分齡為: 3-4 歲 30 cm,5 歲 40 cm以上,9 歲 50 cm,而慧君老師的建議是直接作 40 公分的,除非媽媽很仔細、很有時間,就可以在孩子不同年齡時做不同尺寸的娃娃給孩子。對孩子來說,娃娃是天使或者是親密的玩伴,所有內心的想法、糾結都會透過與娃娃的溝通而達到釋放。
而媽媽自己在做大娃娃時,會發現很難作。其實在做娃娃的同時,就好像用手生出孩子的過程。感覺到如何塑造出頭型、怎樣綁,眼線的凹部就會出來,而如此做額頭和後腦杓就被分出來了,一層一層的包覆著羊毛,心中被引動那充滿感情的生命力。而在做手工偶時也是一樣,在做的同時,細心體會著各種生物的原型,真的去感受其真正的形態。這就是用看和用手工做出的差別。
像我,小時候就很怕長得很像真人的娃娃,現場也有好多媽媽有同感。但其實怕娃娃,若不是因為小時候被嚇過、或聽、或看了一些書籍聯想到某些靈異現象,其實是由於懼怕自己本身的一些超自然的力量、怕失控,又怕別的力量來侵擾。若孩子是由於突然看到被嚇到,而用恐懼的心態去看待娃娃,必須要有大人去向這個孩子正式的介紹這個娃娃,如何做的,可以跟娃娃做朋友…
其中有同學提到某些基督教派會排斥這類的娃娃。老師回答得很有智慧,其實這樣的教派也沒有錯,因為祂要信者斷絕對世界的任何想像,只聚焦於內心最純淨的源頭。
而我們從娃娃談到了邪靈、降頭等之類的傳言。
對老師來說,這完全只取決於一個人的狀態穩定或不穩定。
本來我們全都是最完整的意識,處在合一 (完整規律運作) 的狀態,各自合諧的工作著,而在移動時產生情緒,進而變出各種故事。
而這類傳言也是在,當一個人很害怕時,出現了一個對境,而此對境使得人變得更害怕,當執著於害怕時,那就是“鬼” 的概念了。若人在穩定狀態時,這類對境將煙消雲散。我們要存有一個觀念,就是我能生,我也能滅。而基督教、天主教中也有種說法: 在上主裡面,只有平安,也是此理。會被影響者,能量通常會較弱。
-----------------------------------------------------------------------------------------------------------
順著上面的話題,老師帶領我們深呼吸,將身體往上、往下做最大幅度的伸展,轉肩,最後做大轉圈的動作,若可以可正轉12 (or 21) 圈後,再逆轉12 (or 21) 圈,也可轉到你認為可以為止。畫圓的同時,想像著,我們藉由轉圈體會到我們本是圓滿的,轉圈劃過所有卡住的地方,將其化解,也可想像在轉動法輪。而想像只是為了讓我們的腦專注在那個圖像中,而沒有雜念。
------------------------------------------------------------------------------------------------------------
本週的主題要探討的是季節桌與節慶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每年都要過節慶?
其實那代表著週而復始、萬象更新。每年都會回復相同的慶典,而每次我們都可以重新創造、體驗。而生命也是如此循環著、永無止盡。每個季節 (春夏秋冬)、年月,都有其意義,若你已經很清楚其中的意義,沒有照著循環也不會對身心靈有什麼不好的影響。但大部分人其實並不是清楚到一定程度的,還是照著循環走較好。
慶典活動的原意是因為我看到了這個季節所展現的狀態、景象,我好想表達與分享,因此藉由慶典,將大家聚在一起,讓各自的能量能夠交融,形成一種鼓勵,並凝聚、宣示大家的信心,且能愉快的相聚在一起。
而節慶所要表達的是,我在這,我體會到… 代表的是這個季節的總結,並準備迎向下一季的開始。
- 春分: 春屬木、肝,萬物生發,在中國有花神生日,在西方則為復活節。萬物甦醒,看到滿地花開所得到的感動
- 夏至: 端午
- 秋分: 中秋、收穫節
- 冬至: 聖誕節,從黑暗進入光明的過程,若卡住就沒有週而復始…
季節桌的擺放有的是配合故事的氛圍。靈感來自大自然,因感動、靜心而作的回饋,大自然回應給我們循環,並提醒大家該如何回去生活。
讓孩子在大自然中撿拾,並將其擺放在季節桌上。常在自然中活動的孩子不會糾結於自己的情緒最重要,在自然中沒有誰比誰大。
由於這個講座是慧君老師這學期在泉源親子講座的最後一堂,老師特別提醒大家,不要拘泥於我們所給予孩子的是否為“華德福”,重點在 (1) 家長和老師們是不是用心過日子,(2) 任何事用心做即可,(3) 重視與先生的溝通,不要將先生排除在外,應該要一家聚在一起好好面對孩子過生活,(4) 重點在家裡要有趣,而不是去制止孩子不要看電視、不要玩塑膠玩具、不要玩電動,就算老公帶著孩子看電視,就讓他們開心地一起看、一起玩,三十分鐘到了,跟孩子說眼睛要休息囉,帶開即可,不需要為了這種事情鬧家庭革命,(5) 不管就讀什麼學校,跟學校老師好好溝通,體會老師的難處,盡全力幫忙,用什麼態度去面對任何困難更重要。
要記得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華德福的成立核心是家庭,進而為社群,當時史代納成立時,並不是以學校為概念成立的。
因為只要是 “學校”,就是有目的性的,每個年代的教育皆有其目的性,想要將孩子教成可打戰、可富國強兵、為某種工作服務、分層級…
而華德福的社群概念,奠基於每個人都能從其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問題,讓孩子能健康、自然地長大,孩子能夠成就自己的人生,家長也去成就自己的人生。我們要知道自己若沒有自己的人生,如何能期待養出有自己人生的孩子。
當我們對孩子有要求時,通常背後的成因是害怕,因為自己做不到而害怕孩子也跟我一樣糟糕,另外則是怕危險。
當長輩、老師怕孩子危險而制止他們做某些事情時,先讓自己記起 "別人都是好意",當你有好意的想法在心中時,你就不會去介意她們所用的方法。因為雙方都是為了孩子好,就這事上是沒有衝突的,先看到那個好,再讓事情自然的發展。
而現在華德福學校存在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已回不去 (或還沒有能力回歸) 之前那社群的狀態,因此有這樣的學校存在,讓我們在體制內完全受不了時能就讀、或有個範本可參考自己下決心為孩子辦學、或這些孩子能在多年後成為社會具影響力的成員。
若我們沒辦法就讀華德福學校,其實也不用擔心,我們可一點一點的在自己學校做起。慢慢的影響其他家長、老師。當你有此心念時,說不定就會出現合適的老師與你應對。
有同學詢問,我們家長們或許並不在乎孩子在學校的成績表現,但孩子在面對其他同學、老師競爭心態的影響下,也會有受挫的狀態產生。但慧君老師安慰大家,當家長能平靜地以溫暖支持孩子,孩子自然就會長出力量去面對與別人的競爭。
-----------------------------------------------------------------------------------------------------------------
慧君老師課後補充 (精采必讀) :
最近半年往山上的學校跑 ,意外從手工教學,走鐘變成在談兒童教養、內觀、佛法和養生保健。加上幾次帶晨圈、說故事的經驗,產生一些想法:
1 晨圈的目的是放鬆孩子
以歌唱和律動協助他們清空雜訊 ,讓本來真正的願望與生活中累積的靈感浮現,在自由遊戲中進行由心而來的創造。在幼兒園裡,老師進園帶晨圈能產生這樣的效果,但是為何在媽媽自己帶的活動裡卻打折?
可能原因是,大人需要更高強度的清空方式,華德福老師理論上在睡前與晨起都已進行回顧、清空,以迎接新的一天,但是媽媽自己通常沒有,以這樣雜訊滿身的狀態,想透過晨圈帶小孩放鬆是不容易的。建議自己要先深呼吸,做伸展放鬆操,放開舊經驗舊記憶,以新的態度迎接新的一天。如此,進入孩子的晨圈,身體才能開展而非只是比比動作,笑容和聲音才能開朗,真正和孩子享受音樂律動的共振,接下來的活動,才能如實從容地接納一切變化。
2 說故事書寫較為嚴謹的格式適於閱讀
大人讀時內心能感動,但不見得適於口語的親切表達,建議在深入熟悉故事文本後,能盡量保留情節,部份細節自己消化過而能流暢地口語講出來。
3 別在乎哪個教養觀念怎麼說了!也不用懂太多知識訊息!
那些很容易讓頭腦更緊更亂,更拘束自己拘束別人,更難通到心!更別說靈性世界!唯一的準則只有深深呼吸,用心生活啦!
生活上所見所為帶動的感受,好好享受。有什麼外在情境 (特別是小孩、家人)。提示不適的情緒和病痛,都是在提醒自己,要回顧和平衡自己內部各種起伏的舊記憶。當內在視野浮現,該做什麼,自己會很清楚。真的有心想讓自己提昇,要上課的話,請先上這種練習課……這是一切的基礎,讓真正的心浮現,再從心出發。
4 如果學校處於自然環境,但老師的教學仍用舊模式
那是他們真的很迷惘,他們全是認真的好老師,請看到他們的努力,請支持他們 請全心愛他們!就像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裡他們就是共同體!
建議作一個實驗,將學校的特色好處列出來,用心去放大這些部份 (意念投射出去,往往結果比想像更好)。譬如每週一次戶外教學,也許時間會因此更長,讓老師也有所領悟和覺醒,若能加上有識家長,輕鬆自然不勉強地邀請校外老師來分享,老師們在這樣的氛圍下,慢慢放下迷惑和恐懼。也許,漸漸大自然有機會直接接手和老師協同引領孩子!至於有沒有濕水彩也無妨,自由寫生也很好!沒有形線畫沒關係,禪繞畫從反方向可達同樣結果!沒有彩色植物染沒關係,藍染一樣貼近本土大地!沒有優律詩美,很懂孩子的師父來帶少林拳、兒童武術也很讚。重點在教學者到底有沒有鬆開自己,隨時看見孩子的內在狀態,彈性應變與呼吸,用心生活。能夠這樣做到,信手拈來,在糟的素材和形式,都會是藝術,都會是功夫。
當然,請自身盡可能做到 1 和 3。老師會連動,也開始朝完全地自我負責和用心生活邁進。
至於山下城裡學校已錯綜複雜,我想就好好做好家庭教育,以不變應萬變,也許會跳出不錯的老師來相應。
或者考慮自我挑戰找出路~
感謝慧君老師這六週的給予,那不僅只是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她用溫柔的話語、堅定的信心來安定我們這些媽媽們的心,為我們解開心中的結提供一把鑰匙,方法已在那,就看我們願不願意去打開祂。並讓我們體會到身體、心理與靈魂之間的關連。上過她課的人應該都有如此感受,在一些很生活的用語中,你凌亂的心就被熨平、撫慰了,就好像在暖陽下一陣清風拂過,感受到溫暖與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