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ㄧ個新世界」
作者:艾克哈特‧托勒
譯者:張德芬
方智出版社
第四章 角色扮演—小我的多重面貌 p. 113-115
有意識地受苦
如果你有年幼的小孩,盡可能給他們幫助、指導和保護,但更重要的是,要給他們空間—存在的空間。他們雖然經由你來到這個世界,但是你並不「擁有」他們。「我知道什麼對你是最好的」這種信念,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也許是對的,但是等到他們漸漸長大之後,就越來越不正確了。你對孩子的生活應該如何展開有越多的期盼,你就會更加停留在你的心智中,而不是為他們保持臨在。就像其他人一樣,他們終究會犯些錯誤,也會經歷某些形式的痛苦。事實上,從你的角度來看,他們可能犯了錯,但對你來說是錯誤的,對孩子來說,可能正是他們需要去做或是經歷的。盡可能給他們幫助和指引,但是要明白,有的時候還是要允許他們犯一些錯誤,尤其是在他們快變成成人時,不但如此,有時你甚至還需要允許他們去受苦。他們的痛苦可能毫無理由,也有可能是他們自己犯錯的後果。
如果你能免除你孩子的所有痛苦,不是很棒嗎?不,不是的。如果不經歷一些苦難,孩子就無法進化為成人,而且會很膚淺,只會與外在形式認同。受苦會驅使你往內心深處走去。矛盾的是,受苦是因為認同外相造成的,但受苦也會減少對外相的認同;受苦大部分是小我造成的,但受苦最終會導致小我的殞滅。不過,你必須有意識地受苦,這種情況才會發生。
人類注定是要超越痛苦的,但是小我可不這麼想。小我很多錯誤的假設之ㄧ就是(也是它眾多謬思之ㄧ):「我不應該受苦」。有的時候這個思想還會轉移到與你親近的人身上:「我的孩子不應該受苦」。這個思想本身就是痛苦的根源。受苦其實有一個崇高的目標:意識的進化提升和小我的灰飛煙滅。十字架上受苦的那個人其實是一個原型的表徵,他代表著所有的男人和女人。只要你抗拒受苦,這個過程就會更加漫長,因為抗拒會製造更多小我來讓你消滅。然而,當你接受痛苦時,因為你是有意識地受苦,這個事實就會讓那個過程加速進化。你能夠接受自己受苦,也可以接受其他人受苦,例如你的孩子或雙親。在有意識的受苦之中,轉化已然存在,受苦的熊熊火光就轉變成了意識之光。
小我說:「我不應該受苦。」這個思想會讓你更加受苦。它是對事實的扭曲,始終是自我矛盾的。事實上,你必須對受苦說:「是的!」然後才能超越它。
有意識地為人父母
很多孩子對他們的父母暗藏了憤怒和不滿,主要原因就是彼此的關係不真誠。無論父母是多麼有意識地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孩子內心深處都可望父母和他們相處時,能夠像一個「人」,而不是在扮演角色。對你的孩子,也許你盡全力做好、做對了每一件事,但是這還不夠。事實上,如果你忽視了本體(Being),你做(doing)再多都不夠。小我對本體一無所知,而且深信藉由不斷地「做」,你最終會獲得拯救。如果你被小我掌控,你會相信藉由不斷地「做更多」,最終會累積足夠的「作為」,讓你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覺得圓滿。事實不然,你只會在「做」之中迷失自己。我們整個人類文明已經在「做」之中迷失了,由於「做」並不是根植於「本體」,所以一切作為都是無用的。
那麼,你如何把本體帶入繁忙的家庭生活,以及你和孩子的關係中呢?關鍵就是要關注你的孩子。關注有兩種,ㄧ種是我們稱之為以外相為基礎的關注,另外一種是無形的關注。以外相為基礎的關注始終與「做」和「評價」有關:「你功課做了沒?吃晚飯!把你的房間收拾好!刷牙!做這個!不要做那個!快點準備好!」
接下來我們又要做什麼?這個問題基本上總結了很多人家庭生活的樣貌。以外相為基礎的關注當然是有必要且正當的,但是如果你和孩子的關係僅止於此,那麼最重要的向度就丟失了,「本體」就完全被「作為」矇蔽,就像耶穌說的:「只關心世上的事」。無形的關注與本體的那個面向無可分割。它是如何運作的呢?
當你看著孩子、傾聽、碰觸或是幫助他們做一些事的時候,你要保持警覺、定靜,完全地臨在,除了當下時刻的本然面貌外,不期盼任何其他的東西。這種方式會讓你創造一個屬於本體的空間。在那一刻,如果你臨在,你並不是一個父親或母親,你成為傾聽、觀看、碰觸甚至說話的那個警覺、定靜和臨在。你就是那個在作為背後的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