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分三種: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文字般若:
用文字語言來表達佛法的要義至理。如三藏十二部經典、講經說法等。前面講過,因佛性是無形無相的,
無法描繪。所以不可言說,說了即不是,故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但如一言不發,又怎能引初學者
入門呢?故又不得不於無言說處,說些義理,使初學者入門。故文字般若,僅為表法方便。修學者通過對
文字語言的理解、思維,明白了佛法的義理,再起觀照實修,這就是修法的聞、思、修全過程。這裏還須
說明一下,用文字語言所表達的教義教理,是佛陀與佛門弟子的心髓,供後學者方便了徹實相妙理,以起
實修觀照,照見實相般若之體,而起度生之用,乃妙智慧法寶也。
觀照般若:
從觀照證悟實相開發出來的智慧。即觀照一切有為和無為諸法俱不可得的智慧。比如:《心經》一開始就
提出「觀自在菩薩」,這裏的「觀」就是觀照,它既不是用肉眼觀看,更不是胸內肉團心的作用;既不是
大腦神經的功能,也不是用第六意識去分別觀想,而是無形無相之性的作用,即集中心力觀照所修的法。
淨土宗修念佛法門。在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的時候,修學者的眼耳鼻舌身意都須集中攝在這句佛號上,
不使外馳。佛號從心起而出於口,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攝住妄念而安然入定,才能收到念佛的功效。這
種口持耳聞的念佛法,是最好的觀照念佛法。因為耳聞即是心聞,心觀照在佛號上,妄念自然不生。印光大
師在《念佛三昧摸象記》中言:若論證三昧之法,「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念念
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自念,返觀自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即
念,觀外無念。」才能證入念佛三昧。所以,淨土宗離不開觀照。
禪宗也離不開觀照。禪宗要參一句話頭,要起疑情,使全身心都集中在話頭的疑情上。疑情起時,籠罩著全
身,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整個身心都凝到這個疑團裏去了。禪宗把這比喻為吞了一個栗棘蓬,吐也吐不出
、咽也咽不下。於妄念剿絕處,猛著精彩,才有好消息到來,這也就是觀照。
密宗修法是身口意三密加持。身密,腳跏趺而坐,手結印不動。口密,嘴巴綿綿密密不停地持咒,而不可說
話。意密,就是思想、意念都集中在所持之咒上,像前面所說的念佛一樣,口持心聞,即念即觀,即觀即念
,這也是觀照。密宗修法很多,有觀像法,觀本尊法等等,這裏就不多談了。
一切法都不能離開觀照而成就。由「文字般若」開始,領會了經文的義理,以起觀照之用,進入到「觀照般
若」。隨著觀照功夫的深進,「照見五蘊皆空」,證得「實相般若」,就是親證「本來面目」,也就是我們
所說的明心見性——親自見到佛性了。所以,觀照是學佛成道的唯一途徑,是能否修持成就、能否明心見性
的關鍵。《心經》以觀照般若為宗,故是成佛之指南。
實相般若:
是眾生之本來面目,如來之法身。亦稱妙明真心、佛性、法性、真如、涅槃、大圓覺海、菩提等。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惟此為真,是實實在在的天真佛。我們大家,乃至一切眾生,無量劫來本來具有,而且個
個平等,同樣俱足,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亙古亙今永恒不變,這就是無形無相的性,也叫做
自性、法性、佛性。
那麼,我們平常所說的心又是什麼呢?是我們人的根與塵相對而幻起的一種感覺。
根塵相對集合起來的幻心,是個影子,是虛假的。它是客觀環境的反映,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各
個相應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根塵相對而生出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六根、六塵、六識
集合起來而產生出念頭和思想。假如沒有客觀環境,就根本沒有心。所以,心不是單獨孤立存在的。舍浮佛
講:「心本無生因境有。」就是說這個道理。故客觀環境、外在境界是生起心的外在原因。那麼,內在原因
是什麼呢?就是性。性是生起心的根本,生起心的能量,是心的本原。沒有性,對境生不起心來。猶如電,
雖不能目見,但一切照明、動力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前面我們已講過,之所以眼能見、耳能聞、鼻能嗅、
舌能嘗、身能觸、意能思,均是性的作用。視性、聞性、嗅性、嘗性等,均具有各種功能,能發揮各種作
用。所以,心是由性生起來,才派上用場的。性是體,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性是真實永存的,但卻無
形無相,經上有時亦謂之「真心」。心是虛幻的,但卻有形有相。眾生往往被各種虛妄的假合之相所迷惑,
認妄為真,執著追逐不已,因此被各種無明煩惱所束縛,被各種業障所蒙蓋,不見自性光明,不得自在,而
落於六道輪迴,生死流轉,不得解脫。
假使大家明白了什麼是性、什麼是心,二者之間究竟是個什麼關係,就明白心與物俱虛幻不可得,因而放棄
身心世界,不再追求執著,這就是明心!講到見性,性雖本有,但無形無相、無聲無嗅,不可耳聞、不可目
睹,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只可慧照、妙觀、領悟、神會。由此可見,所謂見性,不是用眼睛去看,不
是用頭腦去想,更不是用第六意識去分別猜度,而是心地法眼,親切深徹地體會與神領。古德云:「體無形
相,非用不顯;性無狀貌,非心不明。」這就是說,要見性必須從明心上下手,離心無性可見。我們平常的
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並從此悟出性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而且深信不疑,這就是見性!這就是開悟!
同時,上面所言也可以說明,心雖然是虛幻不實的,但它又非常重要。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即充分
說明了這一點。我們人之所以能活動、工作、待人接物、創造發明等等,無不都是靠性的作用,而又通過心
在事上有所成就。我們要研究科學,要生產物質財富,使人類的生活水平、科學技術、社會文明都不斷地向
前發展,均離不開人們對客觀環境反映的各種念頭和思想,即離不開妄心。所以,人事不可廢,要利用這個
妄心,成就世上的一切事業。
世間法是如此,佛法也是如此。心是成就一切宗、成就一切法的主宰。十法界為四聖六凡:四聖是佛、菩薩
、辟支佛、羅漢,六凡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統統都是由這個心而成就的。善用之就是佛
,不善用之就是六道輪迴。我們學佛成道,就要善用這個妄心而成就自己。
《般若經》以真心為主,真心是二乘人和藏教菩薩所具。什麼叫藏教菩薩呢?天臺宗智者大師把佛說的法分
判成藏、通、別、圓四種教。初心開始修行的大乘菩薩是藏教菩薩,進一步是通教菩薩,再進一步就是別教
菩薩,最圓滿的就是圓教菩薩,最終以佛心為究竟。
凡夫則以妄心為主,妄心是凡夫所具。念念流浪,執著外境,欲望無盡,貪取不停,整日整夜都沈浸在憂勞
煩惱之中,造業受報。其實,就在我們六道輪迴、生死流轉時,這個真心也不曾有寸步之離,時時在我們面
門放光,只是大家不知道,被無明殼包裹著,冤冤枉枉地受罪受苦。現在,我們要出六道輪迴,要證成佛果
,不僅從理論上要明悟前面所說的義理,而且須於平時,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曉得如何修持,做心地功夫
,將執著事境的舊習消盡才行。
我們大家要清醒、要明白:真心是主人,妄心是僕人。主人要用僕人做很多事,成就事業。所以,平時我們
在做任何事時,一定要把握住主人和僕人的關係,時時刻刻要識得這個主人,識得這個真心,莫把僕人當作
主人,而被僕人所利用。這就是說,當你做任何事時,心不要顛倒,不要執著外面的環境,不要為外面環境
的轉移所動搖,而念念流浪在外。逢到好事順境、相投的人,就喜之、愛之、攀取之;遇到壞事逆境、不合
的人,就憂之、恨之、捨棄之。這就是迷真認妄,執妄為真,主仆顛倒,主人被僕人牽制住了。我們要隨緣
起用。正工作時,心念雖動,但不著相,心無所住,就像別人在做一樣。做過之後,就像未做過一樣。這才
是真心真正做主人了。
-----------------------------------------------------------------------------------------------元音老人 >
http://book.bfnn.org/books/0159.htm
- Apr 06 Thu 2006 21:43
般若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